同心共筑体育强国梦br——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建言加强体育强国建设(一)
2024-08-20 18:24:35
同心共筑体育强国梦br——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建言加强体育强国建设(一)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总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他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助力体育强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国政协委员纷纷提交提案,提出意见、建议。
案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是扩大体育服务供给,是破解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的重要举措。国务院近年来多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成本、土地供给不足的限制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难以获得土地使用权;二是利用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设施,难以办理项目许可手续;三是社会力量投资运营临时体育设施相关政策不明确;四是政府对社会力量投资运营场馆政策支持不足。
建议:一、制定采取租赁或先租后让、点状供地等方式向社会力量供应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用地的具体要求操作流程等实施细则,让创新举措落实落地。政府对在城市规划中按照国家关于体育用地的要求规划预留的体育用地,探索采取租赁、使用权入股等方式向社会力量供地的办法,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BOB半岛。
二、鼓励社会力量对现有的室外体育场地利用装配式建筑、雨棚或气膜等进行改造升级,制定相关实施细则优化建设程序,明确安全标准,加强安全监管,明确利用移动装配式、气膜场馆等新型建设技术建设的临时性体育场馆原则上可按照设备或临时建筑进行报备报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简化办理程序。
三、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社会力量依规利用公园绿地、废旧厂房、边角地、待利用土地等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指引及相关的操作指南,完善设施建设完成后续相关运营许可、消防验收、交易处置等配套政策,消除投资者后顾之忧。社会力量利用绿化用地、闲置土地和“三荒土地”等建设体育场(馆),在不违背城市总体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可按照兼容用地办理用地规划手续。室外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保有年限原则上不少于5年,5年内不得改变其功能用途。
四、加大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政策支持。将按标准提供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的社会力量(含国有企业)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纳入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资金的补助范围。借鉴北京、成都等地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全民健身设施的奖励政策,对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并按要求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按照场地类型和投资额给予一定奖励。对《体育场馆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政策》进行修订,将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提供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的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纳入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享受免收或减半征收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优惠政策。
五、积极支持推广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方式建设体育设施。依托已规划体育用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体育场地设施。对于非体育用地,建议由各地自然资源、体育等部门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定期公开发布各地可供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土地信息,便于社会力量参与投资。
案由:体育运动能够提升人民健康及生活素质,在团结社会、为人民群众注入正能量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体育是一个大产业,体育赛事或观赛活动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也能促进旅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从多方面提升国家的软实力。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竞技体育里的青少年培训至精英运动员的过程,底层越广泛越丰厚,群众的参与愈大,获得竞技好成绩的机会也愈大。
在2017年天津全运会上,群众项目与部分竞技项目融合,正式成为比赛一部分。这项政策也将会继续在2025年大湾区全运会上加以应用,可以充分利用观赏价值高的赛事,带动整个运动的发展。但群众体育的发展不能只靠在大型运动会上加入群众项目,而是要参照竞技体育发展道路,投放适当长远资源和毅力来推动其发展。群众运动的发展也会带动竞技运动进一步发展,两者的发展是取决于两者能否相辅相成,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建议:一、国家体育总局以及相关部门在谋划相关发展目标时,要对项目选择及资源分配有计划性和战略性。项目选择不应该单一设定为大众运动或小众运动,体育发展理应具有包容性,应该没有大众、小众的概念,只是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项目发展存在一定先后次序。资源分配上也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提升。在硬件的提升上,由省到市到县,要设定体育场地的指标,例如有多少人口就应该按需建设相应的游泳池、足球场、网球场或室内运动场等。在软件的提升上,每个重点项目的教练人数及他们的资格级别也需要有指标,积极在各高校增加专业教练、体育管理、运动科学及心理学的人才的培训,必要时也可引入省外或国外的导师,促使整个训练体系专业化。
二、积极举办各项高级别运动比赛,须与各项运动的国际认可机构合办国际性比赛。获得最高级别的国际赛事举办资格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方面还需加快步伐,对于能够举办大型国际运动的城市,国家应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助推体育发展更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
三、体育运动长远来说应该要有足够的广告收益及经济效益,促使相关资源产业化。因此,可考虑给赞助体育发展的民营机构一定的税务宽减优惠政策,可参照某些地方对慈善捐款的做法,例如企业可以用上限是该公司年度10%的盈利去赞助相关体育活动或设施,而赞助可在征收税项的额度上扣减。
四、加强人民和各界对体育的认识,纠正一些关于体育的传统落后观念,例如:有家长和教师认为学生多花时间在体育上会影响其学业成绩。树立体育教育与宣传正确观念是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案由:习总指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党的以来,全民健身取得了巨大成就,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实现且成果不断巩固扩大,体育消费持续增长。2022年发布的《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体育消费规模约1.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13%。但从世界来看,我国人均体育消费仅为发达国家的1/10,潜力巨大,体育消费提质扩容升级呼之欲出。
全国体育消费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但还存在着新兴体育消费形态不足、体旅融合发展不够、体育消费品牌不响等问题。
建议:一、结合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推进体育产业园区、基地建设,重视商业性的体育设施布局。特别是新城区,要侧重适合现代人群消费需求的新型体育消费场所的打造,以满足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体育运动参与需求,全面提升体育消费层级,扩大体育消费能力和规模。
同时,依托当下良好的网络技术和产业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电竞产业,加快电竞产业链布局,形成以电竞软件产品研发、游戏产品发行、专业赛事平台、电竞文创、品牌赛事等为重点的多层次特色化发展新格局,打造消费的新热点。
二、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与示范项目。发布推介时尚体育好去处,推出最美跑步线路和最美健身公园等,推动体育旅游发展。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计划,积极开发体育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季节性赛事消费参与度,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宣传推介,丰富周边游、近郊游等产品供给。同时,发挥各地体育资源丰富、游学消费需求强劲的优势,加大体育类研学游的开发力度,策划精品体育类研学项目,拉动体育消费的提质升级。
三、推进区域体育产业的合作交流,合力打造体育赛事品牌,加强区域之间城市的协作,建立相应的协作机制,联合打造特色赛事活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赛事品牌。
四、参考发放消费券或体育消费打折活动等形式,加大发放体育健身优惠券的力度,以此激发群众体育消费热情,进一步提振体育消费市场。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对符合体育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引导,对省级以上体育部门认定的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项目、精品体育赛事,以及对疫情防控有突出贡献的体育企业,优先给予资金资助、奖励、贴息支持;对体育产业业态创新、产业载体平台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类别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体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案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然而,随着升学、就业等竞争“内卷”加剧,体育美育学科得不到足够重视,不少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我国素质教育要实现“五育并举”“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建议:一、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和全面发展育人观,强化学校对体育美育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认知。坚持生命至上理念,充分认识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作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尊重规则、善于合作、强健身心,充分认识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作用,让学生具备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不同角度发掘和完善人的潜能,促进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完整认知和价值探索,减少因素质教育片面发展导致的学生体能体质下降、缺乏生命活力、审美感受力差、心理健康失衡等问题。
二、加强教育督导“长牙齿”功能,推动学校体育美育优质均衡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教育督导作用,建立学校问责机制,确保体育美育建设各项要求落地落实。一是督促学校完善和优化体育美育师资、教学场地和设施条件配备;建议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学校体育美育建设由国家给予专项计划扶持;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体育美育课程,让学生至少掌握普及运动技能和艺术实践技能。二是普及与提高并重,大力发展体育美育竞赛展演活动,畅通体育艺术一体化人才培养通道,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才。三是持续推进体育和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素质监测档案和中高考政策参考,确保体育美育学科地位平等,教师不再边缘化。
三、探索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共促体育美育作用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大力倡导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理念,探索长效机制与校内外共同推进体育美育的改革创新,形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品格高雅的社会风尚。鼓励学校体育、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发展,与德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融合教学,与研学基地、公共文化场馆等合作实践,共同形成健康育人合力。建设相关实验室、实践基地和研究中心,加强体育美育促进体能体质和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监测学校育人成效反馈,不断推进体育美育改革走深走实,为实现“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目标作有力支撑。
案由:习总多次强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工作者作为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直接服务于广大百姓的“最后一公里”的践行者,对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多元功能,随着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愈加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社区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终身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为构建和谐、健康、幸福的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大众对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居民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大幅增加。社区工作如何发挥体育“治未病”的功能,将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关口前移?如何利用体育锻炼的多元功能,为建设和谐社区出力?社会工作者如何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便捷的体育锻炼服务?给社会工作治理体系带来新的思考,对社会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极为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懂体育专业技能的社会工作者更是稀缺。由于高校社工专业培养过程中体育教育的缺位,使社工毕业生中很难有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能力的人才,不能适应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
建议:一、社会工作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工作的实践能力是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在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教学体系中,增加体育基本理论和体育实践课程,培养能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服务需求、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社工人才。
二、在高校建立社工体育专门人才培训基地,引入第三方机构和高校联合举办针对在职社工人员的非全日制社工体育技能培训班,提升现有基层社会工作者的体育专业能力。
三、在体育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增加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实践课,使之培养成既掌握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又掌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的复合型人才。
四、在退役的专业运动员中培养社工人才。作为社工体育人才短缺的一种补充,通过培训退役的专业运动员,通过社工专业的理论学习,使之具备承担开展社会工作的专业素养,用退役运动员的专业之长,补懂体育的社工人员之短缺。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问题。
案由:习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支持香港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体育运动,能够强身健体,锻炼意志,而体育竞赛更加能凝聚民心,激发爱国情操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应借助推广体育运动和比赛凝聚力量,打开香港青年人的心扉。
建议:一、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这对推动大湾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带来了强而有力的契机,又能为旅游业打造成亮丽新名片。旅游业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要将大湾区打造成休闲湾区和健康湾区,提振粤港澳三地加强旅游业的合作,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大湾区除了拥有强劲的经济发展外,广阔的市场空间是发展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的理想之地,无疑是大众学习和磨炼的最便利、最广阔的平台。“资源共享”是推进粤港澳三地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各式各样的产业可以实现共赢,互惠又互利。
三、依据全运会项目市场情况,促进各种涉及体育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建立体育运动产业的新势态,推动体育与康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挥体育运动精神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大湾区体育文化的魅力之城。
四、通过举办体育比赛、专业体育培训,不断增进粤港澳三地青年的友谊、互信与合作,提升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为打造国家级综合训练基地夯实基石。以乒乓球运动为例,多年来,香港球员一直能参与高水平的国家队训练,而广东省更是香港队经常共同训练的基地。
体育能给人民带来健康的生活方式,又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希望广东省、香港和澳门三地政府能够加强合作,使体育交流普及化、常规化、广泛化,让更多青年人投入地做运动,增加运动人口,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发掘精英运动员,开拓香港青年人的眼界,培养其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其民族自豪感,继而强化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