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如何向公众宣传前沿科技
2024-04-19 09:03:20
BOB半岛如何向公众宣传前沿科技打开科普传媒,里面不乏“全球首款可吸入式新冠疫苗”“新发现的光子能量”“微生物‘智’造”等内容。它们讲的不是基础知识,而是前沿科技,是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目前尚未完成半岛综合体育,至少是没有市场化的重大科技突破。
前沿科技一向是科普重点,打开各种科普栏目,前沿科技都会占相当比重。它们与基础知识相比,对公众具有别样的意义。基础科学定型于几十年到几百年前,在公众眼里是已经完成的工作。公众即使不懂这些知识,每天也会使用相关产品,心理上能够接受。
前沿科技是正在开展,甚至将要开展的科研工作。它们会给当前的生活方式造成哪些颠覆性影响?会把人类社会带向哪里?公众大有顾虑。在西方,不乏有人起诉强子对撞机这类大科学装置。人们并不是真的知道运作原理,只是忧心忡忡。
向公众宣传前沿科技,巩固公众对科学事业的支持,本身就有重大意义。但是,虽然篇幅并不少,前沿科技的宣传仍然有很多问题。
“数理化天地生”,基础科学早就形成严密体系。无论编写科普图书,还是在科技馆布展,都有理论体系做支撑,工作重点只是怎么将其通俗化。
前沿科技尚在研究中,别说理论体系,就是基本概念都未必能固定下来。比如现在大热的“元宇宙”,前几年叫做“全息互联网”,过几年又不知道换成什么名字。
前沿科技的普及与科技新闻采访混在一起,记者忙于寻找新闻线索。采访对象又是各科专家,他们只能宣传自家成果,很少有人具备科学整体视野,更不用说人类社会的整体视野。
这样一来,前沿科普就缺乏系统性,基本都在讲单个成果。动辄就是“重大发明”“颠覆性突破”。即使有总结,也往往是罗列式的总结。比如“十大前沿科技”“前沿科技一百项”“科学珍闻三百例”等等。
甚至,有些智库做前沿科技调研,给出的报告都采用这种罗列式。找不出重点,各个领域等量齐观。学者如此,更不能指望公众自己从迷宫般的报道中梳理出线索。
虽然前沿科普并不强调谁高谁低,但在现实中,哪个领域拥有更多的宣传经费,或者更多的广告费,就能占据更多版面。航天科技和信息产业因此长期雄踞科普媒体,以至于公众提到未来,就是机器人加飞船,大量冷门成果被忽视。
其实,很多会有长远影响力的科技成果都处在孵化期,只是在做原理研究,连产品都没有,更不用谈市场推广,挤不进新闻热点。而宣传前沿科技,恰恰应该把目光投向它们,帮助人们跳过眼前,去看更远的未来。
在科学家眼里,基础科学高于应用科学,应用科学优于工程技术。但是对于公众来讲,正好完全相反。公众眼中的“科学”往往就是实用技术,个别人会关注应用科学,基本没人关注基础科学。像“暗物质”“希格斯粒子”这些前沿科学课题,让公众关注的意义并不大。
当然,人们会关注大科学装置,但也仅仅关注其外形之大,或者能够体现强大国力,并不深究它们用于哪些科研领域。
在科学体系中,物理学占有基础位置,搭建在物理学基础上的自然科学着重研究“物”。而在公众眼里,人是最直观的对象,公众最关心人的健康,人的行为。与之相关的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都能获得优先关注。
所以,与人相关的前沿课题,比如组织工程、再生医学、靶向治疗等等,都应该在宣传中占据优先级。目前,生命科学已经集成了信息、材料、能源等许多领域的技术。这恰恰体现了当代科技的人文价值。
搞研发的专家都有本专业的技术目标,比如更薄的材料,更大的功率或者更快的计算速度。公众关注的是技术的应用场景,是它能改变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人们要如何利用它或者适应它。不管什么发明创造,公众都会问,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以区块链为例,它在专业上属于信息科技,但它能在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宣传区块链并不需要讲多少技术细节,而是要向公众描绘它的前景,这种技术能搭建一个透明社会。
技术是中性的,应用场景则包含价值取向。最近几十年国际上出现反科学倾向,很大程度上源于科学界只宣传技术本身,不讨论,或者回避讨论应用场景,回避价值取向。但是这些问题科学界忽视,公众不会忽视。不讲清一种新技术的善与恶,公众很难开绿灯。
这个任务科普界之前并不擅长。主流科普只讲基础科技,那些成果的价值早就得到公认,科普人员不需要宣传电和光的善与恶。前沿科普完全不同,类似人工智能、人造器官这些前沿科技,道德后果才是宣传重点,而且不能泛泛而言。
这是科普界的新课题,它不能推给哲学家、伦理学家和文学家,他们毕竟不清楚这些前沿科技有哪些实际后果。